山西省近些年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这特别值得像黑龙江这样具有相同或相似经济结构的地区借鉴。这里对山西的情况做一些针对性的分析。
2005年到2009年,山西省GDP在全国的排名后退了5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均排在全国20位以后。这不是近几年的事情,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2003年,山西的人均GDP是全国发展最慢的地区之一。山西要想突破发展的瓶颈,实现转型跨越发展面临着很多挑战。
图1 全国各省人均GDP以及增长率
一、山西面临的挑战
第一个是区位问题。从全球的经济发展历史来讲,面向海洋、具有港口是一个地区发展外向经济以及大型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条件。山西四周被陆地包围,是典型的内陆省份,这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区位因素。
第二个是大宗商品经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都富有大宗商品,像石油、煤炭这样的大宗商品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交易,价格波动非常剧烈。特别是一旦遇到金融危机,这样的地区受到的影响会相对比较大。以山西为例,1997年-1998年、2008年的金融危机,都对山西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第三个是生态环境。据统计,建国60多年来山西为国家提供了60亿吨煤炭,长期的煤炭开采导致山西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第四个是节能减排。按照北京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山西省的碳强度(碳排放总量/GDP)处于全国最高,超过2吨碳/万元,可见节能减排的压力相当大。
第五个是资本的流失。山西有大量的煤老板、富二代,这些人把山西本地的货币带走,在北京、海南、上海等区域进行了大量的消费,造成了山西的资本流失。
第六个方面是人才流失:依赖自然资源的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不足,导致山西人才大量外流,人力资源退化严重。
上述六个挑战归结为一条,山西要实现跨越转型发展,必须要解决“资源诅咒”的问题。
二、如何破解“资源诅咒”
1、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
自然资源作为一笔天然财富,一向被认为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传统认为,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是正相关的,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地区,蕴涵着越大的经济增长潜力。然而这一观念受到了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严重挑战,自然资源富足不一定带来长期增长。上世纪最后25年以来,许多煤矿、石油等自然资源富集的国家和地区,长期的经济增长速度要慢于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和地区。许多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都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这就是经济增长的“资源诅咒”。自然资源虽然在短期内可以使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受益,财富大量聚集,但在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过度地依赖自然资源,则会导致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放缓,那么在长期来看,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反而还不如缺少自然资源的情况好。
资源产业繁荣会刺激大量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流向该产业,进而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挤出”效应,导致制造业萎缩,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然而,制造业承担着技术创新、组织变革甚至培养企业家的使命,是工业化的最重要的驱动能力,同时对相关产业比如服务业的发展也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是一个地区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一旦制造业萎缩,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将遭到严重削弱。
另外,由于自然资源,比如石油和煤炭可以轻易转化为货币资本,资源产业对新技术和劳动力素质要求相对不高,所以资源地区往往缺乏科技创新动力,不重视人力资本投资,进而对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外贸进出口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资源诅咒”导致很多不利后果,一是制造业衰落,劳动和资本转向资源出口部门,则使制造业部门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二是高端服务业增长乏力。采矿业缺乏联动效应,对金融、科技、咨询等高端服务拉动作用远远低于制造业。三是人力资源退化。资源产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相当低,所以一旦制造业衰落,人才外流是必然趋势。四是制度创新滞后。因为资源能直接带来效益,创新缺乏动力。
按照全国各省的“资源诅咒”的指数,山西、内蒙古、贵州是最高的。
图2 全国各省“资源诅咒”指数
从山西的工业结构来看,从2000年到2009年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虽然这一时期GDP的增速非常快,但实际上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行业的结构不但没有改善而且越来越严重,对于煤炭开采以及和煤炭相关的四大类产业,一直在持续地上升,去年超过了85%。
表1 山西工业结构
年份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工业增加值(亿元) | 432 | 500 | 633 | 909 | 1380 | 1757 | 2148 | 2812 | 3604 | 3313 |
主要行业增加值占比重(%) |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26.9 | 28.1 | 28.9 | 29.2 | 32.9 | 38.4 | 39.2 | 38.6 | 53.0 | 58.9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4.0 | 15.1 | 15.5 | 18.4 | 17.9 | 16.5 | 15.4 | 16.8 | 10.2 | 9.7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6.1 | 5.9 | 7.1 | 10.0 | 12.3 | 11.7 | 10.7 | 11.4 | 13.1 | 8.7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14.9 | 16.0 | 15.2 | 13.4 | 10.6 | 9.9 | 10.2 | 9.1 | 5.2 | 6.3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6.6 | 6.0 | 6.3 | 4.9 | 4.6 | 4.0 | 3.9 | 4.3 | 3.1 | 2.5 |
小计 | 68.5 | 71.1 | 72.9 | 75.9 | 78.2 | 80.5 | 79.4 | 80.3 | 84.6 | 86.1 |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新闻媒体宣称是“中国制造”,但是在国内“中国制造”的背后则是“山西出土”。全国制造业的比例在三大行业里面达到80%,其他两个行业(采矿业、电力热力和水)只占到10%左右,但是山西,采矿业占到了60%,这和全国的情况相比产生了明显的倒挂。
图3工业行业结构:中国制造vs 山西出土
“十五”以来,山西一直在进行艰难的工业结构的调整,但是改观不大。受此影响,2000年、2005年、2009年三个阶段,GDP和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的比例大体是一致的,但是在出口和吸引外商投资者方面,山西占全国的比例非常低,只有0.3%、0.4%、0.5%。固定资产投资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情况下,有三大领域是始终拉动资产经济最有利的杠杆,第一个是制造业,第二个是房地产,第三个是基础设施。山西的采矿业始终发展在前面,所以采矿业的增加值虽然非常丰厚,由于制造业非常疲软,拉动固定资产投资非常艰难。
2、山西的战略机遇
目前山西面临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成为全国最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批准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目前批准的唯一一家在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国家一方面将支持山西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在这方面创造一些新的经验,同时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给予战略的支持。
3、对山西转型提出战略建议
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议山西在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战略性突破。
(一)扎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谋划新的经济区,如建设太原经济区、循环经济园区等。在这里,可以划分为省域内一级和二级的经济区。一级经济区包括中原、北部湾、海西等经济区,二级经济区包括两江新区、海南先行试验区。
同时,争取资源税等政策调整,目前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不及国外相应产业收入的10%,而且分配十分不合理,希望山西应逐步合理化,向国家争取政策的调整。
还有煤矿安全生产的问题。要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建立“煤矿安全生产基金会”,实现联动效应,调动各个部门的行动积极性,形成系统方案。
(二)发展循环经济
全面确立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和产业层面上普及资源循环利用的科学概念,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制度的建设。加大对循环经济相关科技创新的投资产业政策,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实施产业布局,尽快加强关于实施生态产业的法律。
(三)提升科技的支撑力
科技支撑的载体是高科技园区,科技园区能迅速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转型的关键。国内中关村、张江、苏州、无锡、深圳、西安等是成功园区的典范。这些成功的园区一般都有高水平的规划,以及外部强势资源的整体介入。山西应该借鉴这些国内成功的经验,吸引外部强势资源的整体介入,使园区获得高水平的规划。
(四)建设高水准的社区
人都说山西好风光,但是由于煤炭的开采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山西应该重新建设美丽的家园。目前国内城市规划的梯度差明显,第一梯队有北京、上海、深圳等。这些城市通过大型的活动,如奥运会、世博会等,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城市品位。当然,这是建立在高起点的规划上形成的,鸟巢等场馆的设计是国际一流大师的成果。这个领域,山西可以借鉴国内外城市建设的相关成功经验,如浦东、郑东、天津生态园等一流的规划。
在国际上,可以借鉴废弃改造模式,如包豪斯(Bauhaus)将遗留下来的地貌、大型机械作为景观特质,做出“工业化的花园王国”(Industrielles Gartenreich)概念。也可以借鉴重生的城市模式,如鲁尔区埃森??德国煤都崛起的设计中心等设计理念,打造创意的城市。
(五)布局制造业
萨克斯(JD Sachs)借鉴国际上的案例研究发现,发展制造业是破解“资源诅咒”最有效的途径。在制造业领域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建议全面测算山西省内各个行业的现状和区位商,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或者具有潜力的制造业类别(比如煤矿装备)。因为山西处于内陆地区,所以应该选择以生产小而轻的产品为主,避免大而重的产品,同时关注销往本区域市场的终端产品,比如陕西生产的啤酒运到山西来卖,那么就应该注意发展自己相应产品的产业,以此进行山西境内的生产布局。
(六)强化人才等要素保障
必须采取措施吸引、留住人才,建立针对高校、科研机构的激励机制,完善基础设施,注重供应链建设,持续改善投资环境,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育机制。在教育准备阶段,注重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技术认证等;在教育的改进阶段,注重对大专院校、在校大学生、高等学位等方面的投入;在教育的更新方面,应该注重公司培训、再培训、继续教育等。高校、科研机构的职工需要激励措施来参与当地的研发项目,为当地提供咨询服务;而这些机构整体上则应当积极促进科技或产品的孵化创新。
(七)大力弘扬晋商文化
晋商的传统定义是善于经商、善于理财,具有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群体精神的山西商人群体。当前有必要赋予晋商的现代意义,第一是创业精神,第二是社会责任。可以针对为青年人制定创业行动计划,形成机制,为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对中小企业进行基础培训,保证政府资金的合理使用,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要创造性地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促进本地企业家在当地社会得到认可,引导、鼓励本地企业家关注和回报社会。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1910年的演讲中说:“好的国家把自然资源作为资产交给下一代时,资产价值应比以前有所增加而非有所减少。”这句话对于所有依赖自然资源的地区或者国家都是有意义的。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山西的明天肯定会更加美好。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焦远超)
版权所有:2013-2023 北京北达新兴能源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京ICP备18064054号-1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66号中国技术交易大厦A座2007
联系电话:86-10-62682466 邮编:100080